這段休息期,花了更多時間在居家生活上,即使不出門,也還是偶爾網路手動購買一些長期被忽略、需要被整理或改革的地方,花一點小錢,讓生活精緻點,也讓自己愉悅。
時尚與生活是連結的,而時尚也是跟人的層次一樣有區分,譬如服裝品牌有分平價大眾市場、輕奢市場、高級市場,而這裡面又再區分許多層級:包含著形象、品質、質料等等,這個可探討性非常廣泛。
但大多數人幾乎是一致性的想往更高階的層次提升,當然,誰不想更好的生活品質呢?
我認為這是好的,只是這世上所有的事情是一體兩面,就像在健康的食物吃久也可能致癌,所有的萬物都在於『平衡』。
失衡一點的就是會變成一昧的追求名牌,盡可能地堆積身上的LOGO,或一定要有品牌的物品,深怕別人看不出自己想展現的樣貌,也會沈溺在製造美好生活假象中。
一個中國劇『理智派生活』,裡面秦嵐說了一段話:
「我當然可以咬咬牙给自己買個名牌包,可是背着這麼貴的名牌包,我今後還怎麼穿我平时穿的那些普普通通的衣服,甚至有些邋遢的衣服;我是不是就要買名牌衣服、名牌鞋、甚至是名牌錶。等這些都辦置齊了,我還怎麼每天去擠公車、去坐地鐵啊?那我是不是還要给自己買一輛私家車,有了車之后是不是不能像從前一樣,再跟别人合租了?我是不是要選一个更好的小區,再租一个更好的房子?一个名牌包,我努努力可以負擔得起;但是名牌包背后的生活,我假装不起。」
由奢入儉難,我身邊有人是這樣的,享受自己其實負擔不起的每一種高級感,但未必有能力永遠這樣,所以在享受當中又害怕失去。
這時,可能就有人跳出來說那是因為沒錢,有錢的人就可以這樣享受生活,接著,可能又另一個人跳出來急忙辯解說著難道讓生活好是錯的?
但我想說的並非 對 或 錯,而是每個人都應該在當下自己可把握的生活中去做最精緻的生活,而不是一邊花錢又感嘆生活不易與害怕失去。
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你擁有花不完的錢,而是可以讓你往後生活上可以“自由”做想要的事情不煩惱現金流,而這必須要自己去拿捏與平衡。
有時,改變觀念是需要一個事件的啟動:
我不是一個買名牌包的人,大概是金牛的務實主義,即使我也有多款想要的包款,當年在倫敦Harrods高級百貨裡面工作,有多個在名牌工作的朋友可以給我打五六折(與市價比起來真的是便宜到不行),每天我上班也都很渴望的從各個想要的品牌旁邊經過,有的還天天趁中午吃飯去看一眼也好,甚至每天都摸著好幾十萬的Dior包,有鱷魚皮的、鴕鳥皮的、上等牛皮的、蛇皮的,但,在那段工作時間裡,到離職我還是一個包款都沒有買。
沒真的很多錢當然是一個原因,但如果真要買一個包也不是不行,只是會發現我存款裡少了一大半,這種感覺反而讓我恐慌。
後來回台灣工作一陣子後,發現一個我喜歡好幾年的包有朋友可以給我打折,打下來的也還是別人一個月的薪水,我考慮了許久,最後還是決定買了,想說犒賞自己這麼久以來的努力,買個全新的名牌包給自己吧。
但當我買到那款包,我發現最興奮的時候是在確認想要買的那瞬間,真正把包拿回家後發現內心一個平靜,沒有欣喜若狂,好似之前好幾年的渴望一瞬間消失了,當然,還是很喜歡的這包的。
大概人性不就如此, 得不到的都是最渴望的。
當下我就了解到,物質上的追求也就如此,或許我們追求的大房子、高級跑車、想要的奢華東西,當我們得到的瞬間,會不會也同樣的心情?這是我當時想的。
最高價的物品,質感可能比較有保證, 但你可以去學聰明的在任何價格中挑選最好的產品, 無關價格,只憑你的能力品味與觀念。
在倫敦時,有個家境很好的同事,因為家裡有錢所以不煩惱錢的情況下買了一堆名牌也不存錢,自己賺的錢是額外生活費用。有天我問她,你自己都賺錢了怎會還要父母付妳的房租費跟生活費?她當時好像聽了外星語的感覺。
在成為好友很久以後,有天她自己跟我說,她是認識我之後,看到我自己繳房租付水電費後才發現自己不能這樣,在遇見我之前她從沒想過自己要去付自己人生花費的問題,重點那些名牌包她買了其實也沒什麼在用。
(以上,絕不是在叫人不要買名牌這件事情,如果你讀完是這樣,那可能妳的頻率跟這篇不合適。)
追求好的品質是對的, 不是說要當苦憎人就一定比較有修為。
生活的美學可以包含:
1. 自己可以舒適有(自己)能力的去擁有和創造 2. 對物品是有真心地欣賞 3. 需要與想要中平衡
譬如 一件舒適基本平價的內搭,混搭輕奢有點低調的設計感襯衫,誰都可以負擔得起的小輕奢精緻時尚。
譬如 一個路邊買的看起來有質感金邊透明花瓶,搭配幾朵進口的玫瑰花,讓居家一角增添高級感。
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極簡精緻生活, 路邊攤跟高級品它們從沒有互相看不起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