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倫敦工事】第八篇 倫敦人的穿衣哲學:簡約、混搭、街頭、復古、優雅,都是 城市的行走風景








我一直很喜歡倫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在風格上它比任何地方還要國際化, 接收度也比較廣泛,光以倫敦這城市來說東西南北就有不同的風格,而在服裝產 業在設立點上也會因此而區分,無論你是否是一位時尚產業者,能接受多元化的 風格才擁有無限想像的創造力。






最為明顯的風格差異為東、西倫敦:西倫敦號稱 所謂的權貴富人區,以往大家聽到我住西倫敦第一反應都是房租很貴(所謂的西 倫敦是指倫敦西邊的一二區之內,區域劃分是以中心為圓圈往外擴張分為一到六 區),一些頂級區域像是 Bone Street, Kingsbridge(頂級百貨 Harrods 與 Harvey Nicols 所在地)、Chelsea、Slone square 等等皆為高級富人地段,而普遍來說 西倫敦大多為皇家領地,所以房價確實比其他地方要高一些,而大多數的高級品 牌店面都會設立在那些地段,公司也幾乎都會在西倫敦。



在穿衣風格來說,典型 的西倫敦人都是比較偏時尚名媛與沈穩紳士路線,典型的西倫敦女孩可以稍微感 覺乖巧優雅中帶著一絲自豪的優越感,在服裝上面也表現出這樣的感覺,像是凱 特王妃風格的連身洋裝、或是針織衫下整齊潔白的襯衫搭配蛇皮露趾高跟涼鞋、 抑或簡約的貼身牛仔褲披著昂貴的皮草大衣,都透露著高貴又帶點一絲不茍的保 守風格。而前面所提到的男裝訂製的薩佛街(Savile Row)則是西倫敦紳士的典 型代表。



東倫敦由於在二戰前都是比較底層社會的聚集地,但也因為過去多元的人種和開 放態度,在風格上反而也跟著五花八門,我曾在著名的磚塊街(Brick Lane)上 工作一年多,在這區域工作會讓你隨意地展現自己,不同西倫敦的拘謹奢華,東 倫敦聚集著大批來自世界的年輕藝術家,街道或小巷子都可以找到年輕設計師的 獨立店鋪與復古裝扮的文藝青年,四處散發著一股自由與叛逆,無所謂卻又充滿 活力的氣息。



這裏,也是McQueen的起源之地呢。



我常常坐到 Liverpool Street Station 後先買了一杯 Costa 拿鐵,車站 裡人來人往有西裝筆挺的紳士與頹廢藝術家快速插肩而過,就像不同風格的時空穿插在車站中,走出去會先看見一棟棟的摩登大樓與趕著上班的人,愈往磚塊街走就會發現大家的裝扮愈五顏六色,沿路走去上班街頭路邊時常坐著不少年輕人, 頭髮五顏六色身穿泛白寬鬆沒腰身的牛仔外套或 70 年代的長風衣、高腰的復古 褲子與搭配鮮豔襪子的馬丁鞋、純銀的鼻環與耳環讓太陽照著反光而耀眼,手邊 放著個 vivienne westwood 的小肩包或者 Chanel 的復古手拿包,這裡是充滿反 叛的英倫風格,沒有一定需要的名牌與奢華,只有每個人的創意與混搭。



在這裏 也沒有所謂的時下流行,沒有制式化的穿著搭配與比例,復古、隨性休閒、鮮豔 色彩、誇張的飾品,只要你敢穿沒人會去注意你臉上的雀斑或是大腿上的贅肉,這裡人們只會給你掌聲而不是像亞洲的品頭論足,或許你會說:『這是在倫敦, 我是生活在亞洲。』其實這只是一種心態問題。


譬如日本是個拘謹的國家,但他們的穿搭也是千奇百怪,明明這麼不自由最怕他人眼光的日本都能把衣服穿的特色, 反觀最自由的台灣卻依舊一窩蜂模仿日風或韓風甚至所謂的文青風,我一直認為 台灣人的本質比其他亞洲國家還要來的好可塑性最高,只是很可惜的台灣人還沒 有特有的穿衣風格,試著學學倫敦人的生活與穿衣哲學吧,把自己當作是生活城 市裡的行走風景。



想念倫敦,倫敦就像個曾經愛的要死不活的老情人,分手了,卻也忘不了。


PS. 照片就在brick lane工作時最愛在樓下喝咖啡放鬆


0 comments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